当前股价
62.30 港元
2025-09-19 +2.30%
短期目标价
68-72 港元
+9.15%至+15.57%
中期目标价
80-85 港元
+28.41%至+36.44%
长期目标价
95-100 港元
+52.49%至+60.51%
天岳先进(02631.HK)作为全球碳化硅(SiC)衬底领域的领军企业,其股价表现近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。截至 2025 年 9 月 19 日,公司股价报收 62.30 港元,较前一交易日上涨 2.30%。基于行业趋势与公司基本面分析,本报告对其短中长期股价走势作出预判。
作为国内首家实现"A+H"双平台布局的碳化硅衬底企业,天岳先进于 2025 年 8 月 20 日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,此次上市引发市场热烈反响,散户超额认购倍数超 2,800 倍,国际配售获多家产业及金融资本抢筹。公司 2024 年全球碳化硅衬底市占率达 22.8%,跻身全球第一梯队,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充电桩、光储及数据中心等领域。
值得注意的是,碳化硅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与格局重塑的关键期:一方面,AI 驱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规模预计 2030 年突破万亿美元,中国半导体设备投资占比将达 31%,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创造广阔需求空间;另一方面,2025 年以来 SiC 芯片价格出现雪崩式下降,6 英寸衬底均价较去年同期下降 40%,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技术升级(如 8 英寸衬底技术)的双重挑战。
天岳先进成立于2010年,总部位于山东济南,是全球领先的碳化硅(SiC)衬底材料供应商,专注于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研发、生产与销售。公司2022年1月登陆A股科创板(688234.SH),成为国内碳化硅衬底领域唯一上市公司,并于2025年8月19日在港交所上市(02631.HK),形成"A+H"双资本平台布局。
根据法国Yole及日本富士经济报告,公司2024年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全球市占率达22.8%,位列全球第二;半绝缘型衬底市占率全球前三,综合市占率稳居全球前三。
技术壁垒方面,公司首创液相法制备8英寸碳化硅衬底,成本较传统气相法降低40%,并于2024年11月推出全球首款12英寸产品,形成6/8/12英寸全尺寸产品矩阵。
公司核心产品分为导电型与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,覆盖新能源、通信、AI等战略领域:
指标 | 2022年 | 2023年 | 2024年 | 2025年上半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营业收入(亿元) | 4.17 | 12.51 | 17.68 | 7.94 |
同比增长率 | - | +199.9% | +41.37% | -12.98% |
归母净利润(亿元) | -1.76 | -0.46 | 1.79 | 0.11 |
同比增长率 | - | +73.9% | +491.56% | -89.32% |
风险提示: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89.32%,主要因研发费用(+34.94%)及管理费用(+28.6%)增加,叠加产品平均单价下降5.2%。短期业绩承压或影响现金流,但长期技术投入有望巩固全球竞争优势。
天岳先进在碳化硅衬底技术领域持续突破,已形成6/8/12英寸全尺寸产品矩阵,涵盖导电型(P型、N型)与高纯半绝缘型衬底,其中8英寸导电型衬底已实现批量供应,2025年一季度出货量同比增长14.75%,并推动行业8英寸衬底市占率提升至14.77%。
2024年11月,公司发布全球首款12英寸碳化硅衬底,在大尺寸化领域确立先发优势,其高质量低阻P型衬底可加速SiC-IGBT器件发展,推动特高压功率器件国产化进程。
工艺层面,公司掌握液相法长晶技术,相较传统气相法可降低生产成本40%,且上海临港工厂已于2024年年中提前达成年产30万片导电型衬底产能目标,与济南工厂合计设计产能突破40万片,为技术落地提供产能支撑。
公司通过技术协作与商业合作双轮驱动,客户结构持续向高端化、国际化升级。2025年8月,与东芝电子元件达成基本协议,围绕SiC功率半导体特性提升与品质改善开展技术协作,目标扩大高品质衬底稳定供应。
截至2025年6月末,公司已与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制造商中半数以上建立合作,包括英飞凌、博世、安森美等国际巨头,车规级衬底订单金额超5亿元,并通过下游客户间接进入英伟达AI算力基础设施供应链。
2025年一季度全球AI眼镜出货量同比增长82.3%,公司已成功制备专用SiC晶体及衬底并实现销售,9月因该业务新增"AI眼镜"概念,有望受益于消费电子智能化浪潮。
公司已切入英伟达GPU电源模块供应链,提供碳化硅二极管以满足高效电源需求;更长远看,碳化硅在先进封装中介层领域潜力巨大。
从相对强弱指标(RSI)来看,天岳先进(02631.HK)近期呈现典型的超卖反弹特征。截至2025年9月17日,14日RSI指标录得28.0,进入传统超卖区间(30以下),显示短期股价调整过度,技术面存在反弹需求。
市场情绪随后快速修复,9月19日股价反弹至62.30港元,较9月17日低点58.55港元回升6.4%,成交量同步放大至44312万港元,换手率达6.78%,验证了超卖后的反弹动能。
MACD指标呈现中期趋势与短期动能的分化特征。从趋势结构看,DIF线(12日EMA)与DEA线(26日EMA)已在零轴上方形成金叉,理论上确认中期上涨趋势的启动。
但细节显示,金叉形成后红柱并未持续放大,反而出现缩短迹象,表明多头动能释放力度减弱,短期存在回调压力。
支撑位:
52.9港元(60日均线,中期趋势生命线)
压力位:
65港元(9月19日高点65.85港元附近,短期多空博弈焦点)
若股价回调至52.9港元附近且量能萎缩,或形成二次上车机会;若突破65港元且MACD红柱再度放大,有望打开上行空间。
短期预测
68-72 港元
1个月目标价
+9.15%至+15.57%
RSI超卖反弹驱动,机构资金配置影响
中期预测
80-85 港元
3个月目标价
+28.41%至+36.44%
东芝合作产能释放,8英寸衬底量产
长期预测
95-100 港元
6个月目标价
+52.49%至+60.51%
12英寸衬底商业化突破,新兴应用拓展
机构 | 评级 | 目标价(A股/元) | 预测逻辑 |
---|---|---|---|
中信证券 | 买入 | 66.00 | 8英寸产能释放+AI数据中心需求 |
中国银河 | 买入 | 70.23 | 12英寸技术溢价+AR眼镜增量 |
华鑫证券 | 买入 | - | SiC中介层材料升级潜力 |
风险提示:目标价实现受多重因素影响,包括宏观经济波动导致下游需求不及预期、行业政策调整(如碳化硅衬底进出口关税变化)、12英寸衬底商业化进程延迟等。投资者需密切关注产能释放进度与技术转化效率,理性评估估值合理性。
综合机构评级与市场分析,天岳先进获得中邮证券、国金证券、太平洋证券等7家机构"买入"评级,近六个月机构评级以积极为主(7家"买入"、2家"推荐"、1家"优于大市"、1家"增持"),综合评分为67-68分,整体评估宜逢低增持。
短期交易策略:
建议在 55 - 58 港元区间低吸,止损设置为 52 港元,以控制短期市场波动风险。
长期配置逻辑:
核心看好碳化硅(SiC)衬底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及 AI 算力基础设施领域的渗透率提升趋势,建议长期持有并重点跟踪 12 英寸衬底切磨抛技术突破及量产进展。
市场竞争与价格风险
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 6/8 英寸衬底降价超预期,叠加 SiC 中介层市场导入的降本压力,或对公司盈利能力造成下滑风险。
研发与产能风险
12 英寸衬底技术突破不及预期、产能良率提升缓慢,可能延缓产品迭代节奏;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则可能削弱下游需求。
外部环境风险
地缘政治及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可能影响供应链稳定性,限售股解禁也可能对短期股价形成流动性压力。
天岳先进作为全球第二大碳化硅衬底制造商及国内行业龙头,凭借技术壁垒与新兴应用的双轮驱动,已展现出全球龙头潜质。公司在技术层面构建了显著优势,8 英寸衬底实现批量交付且产能利用率达 97.6%,12 英寸衬底完成技术突破并获国际认证,叠加液相法工艺带来 40%成本优化及超 500 项专利的全流程自研能力,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。
在应用领域,公司不仅受益于新能源汽车、电网等传统市场的稳健增长,更在 AI 数据中心、AR 眼镜等新兴场景打开第二增长曲线,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厂商中逾半数已成为其客户,境外收入占比近半,为全球化扩张奠定基础。
2025 年 Q3 业绩发布会(10 月中旬)将披露 8 英寸产能释放进度与东芝等大客户合作进展,12 英寸衬底客户验证结果及行业价格数据变化需持续跟踪,上述因素将直接影响短期股价表现与长期估值逻辑。